招标购药降低药价双箭穿心多数医药企业难承受

时间
2004-07-08

据中国医药报讯5月26日~5月28日,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、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和16家地区性医药行业协会会长、秘书长共聚长沙,就药品招标采购和药品价格管理及降价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。这是继今年3月份13家协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后,又一次更大规模的“民间”集体研讨。这次18家行业协会代表全国近2/3的医药工商企业呼吁:终止药品招标采购,停止药品降价。

在目前“三医改革”未能联动的情况下,降价不可能达到解决药价“虚高”和让利百姓的目的

长久以来,我国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出厂价,这种现象被称为“价格虚高”。通常,80%的药品销售到患者手中一般要经过以下多个环节:生产企业→经销商→医院→消费者。在当前“医药不分”和“以药养医”的情况下,一个环节一层利,每个环节都需要去疏通,最终是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疏通费用全部转嫁到患者的身上。正因为如此,患者最后买到药品的价格是出厂价的几倍、十几倍。那么,药价中间的差额部分,也就是“虚高”部分究竟谁得了?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表明,2001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利润额为176亿元,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利润为9.37亿元,而同期全国医院药品差价收入额高达504亿元。也就是说,每100元药品利润中,医院占73.11%,生产企业占25.53%,流通企业占1.36%。2002年,生产企业利润额占销售收入的8%~9%,而商业企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0.64%,全国31个省、区、市中有17个省汇总性亏损。由此可见,药价中间“虚高”部分基本上被医疗机构拿去了。

国家多次进行药品降价,但老百姓普遍反映没有“感觉”。这是怎么回事?一位业内人士说,药价一降再降,一些原本疗效好、价格低的临床急需药品因无利润或低于成本,厂家纷纷停产了,患者不得不买价格更高的替代产品。同时,在“以药养医”的医疗体制下,医院可以使用降价以外的替代药品,以保证医院的收入。在目前“三医改革”未能联动的情况下,降价不可能达到解决药价“虚高”和让利百姓的目的。

药价一降再降,生产经营成本有增无减,招标购药更使企业不断付出代价

一些医药企业老总抱怨:药价一降再降,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,我们只好停产关门。

据了解,伴随着药价的不断缩水,制药业的生产成本却在不断增加。如粮食和农产品按国家政策价格已上调,生产抗生素、葡萄糖、Vc的主要原料玉米,今年每公斤上涨0.19元,仅此一项,制药行业一年就将提高成本3亿元。同时,酒精价格上升了30%,化工原料上涨了20%,能源价格也在大幅上涨,煤价上涨16%,油价和电价上涨15%~30%,包装材料及原料药价格也在不断上涨。生产原材料和物资价格不断上升,给医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。

而GMP和GSP改造也使企业运作成本大为提高。企业不仅在厂房改造、设备更新、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,而且通过GMP认证后,全国约60%的企业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、设备闲置和还贷困难的尴尬局面,有近1000亿元的资产闲置。45%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在为技术、品种的问题而奔波。

我国仿制药占90%以上,企业创制新药能力极弱,但新产品研发更让企业望而却步,种种原因造成企业研发资金极为短缺。国外大的药厂研发投入为销售额的17%~20%,而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的利润占销售额的8%左右,仅能维持简单的生产,根本没有能力将资金投向科研开发。面对我国加入WTO带来的竞争压力,很多企业心急如焚。

药品招标采购也极大地增加了医药企业运行成本。据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介绍,“三医改革”不联动、招标主体和利益主体不分离的大环境,以及部分地区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不规范、不公正、不依法的行为,导致药品招标采购不仅没有实现降低药品“虚高定价”、让利于患者和纠正不正之风的预期目标,反而让医药企业在这项改革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2002年全国药品采购额达339亿元,按0.6%的中介服务费计算,中介仅服务费这块的收入就近2亿元,是2002年全国医药商业企业总利润的1/5。中介机构成了瓜分医药利润空间的新群体。

药品不断降价严重影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

药品不断降价严重影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。其一,由于药品降价的政策不透明,一次又一次地降价使企业对价格调整心中没底,价格调整就像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,随时都会掉下来,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。其二,药价降到使企业难以承受的程度,会导致部分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利益停止生产降价药品。现在已有一些临床常用药,因无利润或低于生产成本,在市场上已销声匿迹,如黄连素药片脱销,氯丙嗪片断档,磺胺嘧啶针缺货,医生不得不用高价药替代,而最终受到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。其三,药价一降再降,而“以药养医”的体制结构矛盾在短时间内又难以消除,医药产业投资回报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,迫使医药企业纷纷加入生产保健品的行列。其四,一味强调降价,不给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,我国的新药研发将难有突破。

药品降价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医药生产和流通的改革,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药价“虚高”问题,必须加快“三医联动”改革步伐,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药品价格管理制度,扶持医药产业发展。